600cc全讯白菜网

员工之窗

员工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之窗 >> 员工风采

杨代刚:遨游银海写人生

发布日期:2020-09-13 11:37:15    作者:     点击:


【人物名片】杨代刚19651月生,湖北仙桃人,研究员,现任中国棉花研究所遗传育种室主任助理、长江育种课题组组长兼长江生态试验站站长。1984年毕业于华农荆州分院农学专业,一直从事棉花遗传育种工作。1993年在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棉花抗虫遗传方面的开放课题研究,1999年在美国农业部南方农业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科技部全国500名中青年农业科技骨干,中国农学会第七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3年被中国农科院聘为“三级岗位杰出人才”,从湖北省荆州农科院调入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工作。2006年被中共安阳市委授予“安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沙市东郊。荆州市农科院棉花试验田。

骄阳似火。七月的阳光照在人的脸上,火辣辣的。空气仿佛在嘶嘶燃烧,田野上热浪蒸人。

偶有微风拂过,一直蹲在棉田里的杨代刚便贪婪地感受着微风掠过时那稍纵即逝的快感。

环顾田野,他眸子里充溢着一种稠稠的浓情。一片片的棉叶,一朵朵的花苞,在他眼里是最美丽的风景。他注视着它们,抚摸着它们,用自己的心血对它们进行一年又一年执著而真诚的守望。

杨代刚,就是这样一位质朴如大地,心里珍藏着一份永远的棉花情结的农业科技专家。

1981年,杨代刚如愿跨进了华农荆州分院。徜徉在校园里,他想,自己一个棉农的儿子,对棉花具有一种天然的挥之不去的情感,在大学这块土壤里,就让自己精心培育、呵护少年时的棉花梦吧。

从此,杨代刚醉心地畅游在农业科技知识的殿堂里,尽情地吮吸着一点一滴的知识琼浆。

毕业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远离市区、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但棉花育种在全国较有影响的荆州市农科院。他说:“别的我都不曾想,就奔棉花而来。”

荆州市农科院宿舍区的一间小屋里,杨代刚认真地读着书,记着笔记。他时而托腮沉思,时而凝眉苦想。

科研是辛苦的,尤其农业研究更是如此。除去实验室里的探索,更多的时间得呆在田里。枯燥乏味、单调寂寞涂满了一天天的日子。他放弃了年轻人喜好的各种娱乐,远离了世俗世界的种种喧嚣,沉寂地跋涉在科研的田园。

日子就这样单调且充实地过着。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杨代刚就这样坚韧而执著地走着。他感到自己的知识日渐丰厚,自己的能力日渐增强。

1989年,带着一份更高的追求,杨代刚考进了华中农业大学,成为了一名硕士研究生。

“哎呀,怎么办哟,起早贪黑,白白地下了力啊”。“这是怎么回事啊,明年鬼才种棉花。”……田埂上,一群群棉农望着像火烧了一般的棉田,想着辛勤劳动却丰收无望的情景,有的伤心得抱头痛哭,有的默默诅咒,有的欲哭无泪。

此时是19927月,正当杨代刚学成返归农科院,准备雄心勃勃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被称为棉花癌症的黄萎病大爆发。他再一次深深感到了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身上沉甸甸的担子。

当晚,他久久难以入眠。他想,运用栽培、植保等措施防病治病固然很重要,但要治本,关键是要选育抗病性强的丰产优质棉花栽培品种。惟有如此,方能保证棉花生产有一个满意的收获。自己一定要潜心研究,一定要选育出抗性过硬的丰产优质棉花品种。

他牵头挑起了这副重担。

研究条件是艰苦的,研究过程是痛苦的,没有高标准的“病原菌培养室”作试验,就土法上马。盛夏里,他们冒着炎热和酷暑,直接把从黄萎病地里收集起来的黄萎病叶大量地、均匀地撒向试验田,进行翻压接种,积累菌量。将在无病田和黄萎病田里表现丰产优质且具有对黄萎病抗性较强的亲缘的棉花新品系“383”混合系种于黄萎病田的试验田中,最大限度地发掘其剩余遗传变异,进行二次选择鉴定。天气最热、太阳最烈的时候,正是棉花各种性状显现最活跃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正是杨代刚和课题组成员在棉花试验田里调查最繁忙、最紧张的时候。由于棉花育种材料众多,需要调查的性状更多,而需要分析的数据少则成百上千,多则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个。为了获得详实的科研素材,加之农业科研工作的连续性,他与课题组的同事们常常成天扎在“上晒下蒸”的棉花试验田里,累得浑身上下衣服透湿;常常吃住在沙市远郊的院部棉花研究室里。

正当抗黄萎病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时,杨代刚被查出患有血吸虫病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杨代刚坐卧难宁,他日夜牵挂着研究进展。他有一次偷偷跑出被发现后,医生警告他,绝不能参加重负荷劳动,否则后果难测。然而,视棉花科研如生命的杨代刚却别无选择。在短暂的治疗后,他连护肝的药片都来不及服用就急匆匆地奔回了试验田。望着那千姿百态的“粉花”,他忘却了因行走过速而导致的腹部疼痛,他的脸上反而绽开了幸福的笑容。他又投入了夜以继日的研究之中,他太想创造一个奇迹了。

经过反复筛选试验并推荐参加省区试,奇迹终于出现了。由他主持的课题终于成功地培育出了新的棉花品系—“荆55173”。经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权威部门鉴定,该品系属于抗黄、枯萎病性过得硬、且抗棉红铃虫和红蜘蛛的丰产优质棉花抗病新品系。该品系的育成,是湖北省乃至长江流域“丰抗性”棉花育种史上的重大突破。该品系的产量、品质、抗性等各项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国家和省里制定的“九五”棉花育种攻关目标,国家农业部、省市科委和省市农业厅(局)领导、专家对该品系均给予高度评价。大灾之年的19989月,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对该品系进行现场考察评议,一致通过同意申报审定。该品系1998年被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列入“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棉花新品种选育项目,市科委将其列入重点科技项目。19993月,该品系顺利通过审定并命名为“鄂抗棉9号”。该品系审定后,将为21世纪初湖北省乃至长江流域棉区进行第七次大规模棉花品种更新换代,起到跨世纪的历史作用。

沙市东郊,荆州市农科院棉花试验田里。

一个熟悉的身影又开始了忙碌。他依然那么细心,目光依然那么专注。

他肩上的担子一点也不轻松。

他说:“荣誉、成功只能说明过去,现在仍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广泛开展合作研究,积极引入、创造高科技成果,开展科研接力,从品种改良的角度进一步解决棉花生产上尚未彻底解决的棉铃虫问题、烂铃问题等,进一步提高棉花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为荆州、为湖北、为国家的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尽微薄之力。”

忙碌的杨代刚又开始了新的征程。2003年初,他被中国农科院聘为“三级岗位杰出人才”,经中共荆州市委组织部同意,按组织程序从湖北省荆州农科院调入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工作。

2003年以来,他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转基因专项(课题、子专题)、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863”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科研业务费项目和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等多项科技项目,取得了多项新成果和新进展。其四年来取得的主要新成果和新进展有:

第一完成人育成的杂交棉新品种鄂杂棉4号,经湖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居国内领先水平,2003年在湖北省种植面积最大,累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十亿元,2004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贰等奖。

第一完成人育成的杂交棉新品种鄂杂棉15F12005年通过湖北省审定,正在棉花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第一完成人育成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鄂杂棉24 F12005年、2006年先后通过湖北省和国家审定, 2006年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支持,同年获荆州市科技进步壹等奖。该品种正在棉花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第一完成人育成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中棉所53号于20061月通过了安徽省审定,2007年获得安徽省政府棉花良种推广补贴项目支持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支持。

第一完成人育成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中棉所55(中CJ7-9)于20063月通过江西省审定,正在棉花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第一完成人育成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中棉所62(中长杂04)于20073月通过江西审定,该品种2004-2006年参加江西省棉花品种区试和国家棉花品种展示,丰产性连年夺冠,纤维品质优,抗病抗虫性强。即将在棉花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第一完成人育成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中棉所63(中001)参加2004-2005年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品种区试,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汇总结果,丰产性位居首位,纤维品质优,抗病抗虫性强。2006年完成长江流域国家棉花生产试验并获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20074月已申报国家品种审定,该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后在长江流域广大棉区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第一完成人育成多个棉花后备新品系(杂交种)在2005-2006年国家或有关省的棉花品种区试中名列前茅,如“中CJ03B”在2005-2006年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品种区试和2006年同步生产试验中丰产性位居首位,纤维品质优,抗病抗虫性强;“中长杂4138”在2006年湖北省杂交棉区试中丰产性位居首位,“中杂0618” 在2006年江苏省棉花区试中丰产性位居首位。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或学术会上发表论文多篇,著作1部。

这就是杨代刚,一个坚韧而执著的年轻的棉花专家,一个凝结着永远的棉花情结的科技工作者。

返回顶部